喜庆端午节趣味对联
时间:2013-04-19 10:06:23
导读:

   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。在古代,粽子不单是“纪念美食”,也寓吉祥之意。民间将粽子当结婚送礼的风俗,象征“种子”,寄寓早得贵子;也有用作考生贺礼,将粽子特做成笔形,寓意“必中”,以讨个吉利。而粽子联则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,今采撷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佳联妙对,与读者共赏。 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,一年端午节,他赐宴群臣,席间出一上联,联云:

    端门北,午门南,朝廷赐宴于端午;

    上联中的“端门北”中的“端”和“午门南”中的“午”合在一起,恰巧为“朝廷赐宴于端午”中的“端午”,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。此时,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,对道:

    春榜先,秋榜后,科场取士在春秋。

    明代时,春榜,也叫甲榜,甲榜取进士;秋榜,亦称乙榜,乙榜取举人。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,同时“春”、“秋”合成“春秋”,与上联“端”、“午”合成“端午”相对应,可谓对答工巧,贴切自然。

    相传,古时一姓陈的才子,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,一次端午节,两人路过一湖畔,那姓陈的才子吟道:

    日光端午,清明水底见重阳;

    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,脱口而出:

    天气大寒,霜降屋檐成小雪。

     两人不禁相视一笑。上联巧嵌“端午”、“清明”、“重阳”三个节气名。下联巧嵌“大寒”、“霜降”、“小雪”三个节令名。以天寒对日暖,形象鲜明,意境优美,别有一番情趣。

    一年端午节,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,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,联云:上旬上,中旬中,朔日望日;

   夏历每月的朔日、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,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。文征明随口应对:五月五,九月九,端阳重阳。

   上下联自然天成,不露斧凿之痕,堪称妙对。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。

     清代戏曲理论家、文学家李调元(1734—1802),小时候聪明好学,才思敏捷。有一年端午节回家,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,刚要拿起吃,被他的三嫂拦住。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,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:

   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;

     并声称对不出下联,不能吃粽子。这上联连用三个“五”字,加之有个“讨”字含有贬意。

     李调元很不高兴,刚要赌气离开,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,便伸手去抓,又遭三嫂阻拦,说:“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,春米做成的,如果对不上,还是别吃。”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,急中生智,对出了下联:

   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。

    字字对仗工稳,且用“偷”字报了“讨”字之仇。三嫂深感钦佩,但还佯装不满。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,两人相视而笑,各自更换一字云:

   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;

   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春糍耙。

    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。